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上海巴洛克风格建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上海巴洛克风格建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上海外滩有哪些西方建筑?分别属于什么风格?
亚细亚大楼(巴洛克风格,民国5年建成)
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古典建筑,清宣统元年建成)
有利银行大楼(新古典主义,民国5年建成)
汇中银行,今市府大楼(新古典主义,民国12年6月)
江海关,今海关大楼(希腊古典与现代建筑,民国16年12月建成)
字林大楼,今桂林大楼(现代主义,民国12年建成)
汇中到店,今和平饭店南楼(仿文艺复兴,清光绪帝三十二年建成)
沙逊大厦,今和平饭店北楼(早期现代派,民国18年建成)
中国银行,今中行大楼(早期现代派,民国25年建成)
怡和洋行,今外贸大楼(仿英国文艺复兴,民国九年建成)
上海最具西洋风格的街有哪些?
上海最具西洋风格的街道包括外滩、法租界和豫园。外滩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是上海最古老的一条街道,其建筑风格充满了欧洲古典和现代主义的元素。法租界则是上海的一个历史名片,建筑风格以法国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为主,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西方建筑群之一。豫园则是一处古老的园林建筑,早期曾有不少外国人居住和经商,其建筑风格主要是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风格的结合。
上海外滩的建筑特色和历史演变?
建筑风格自19世纪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国抢占后,外滩便成了一个***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当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而外滩的建筑大多也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20世纪,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外滩出现了多层和高层建筑,式样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亚细亚大楼(原上海冶金设计院)、上海总会(今东风饭店)、浦发银行大楼(原汇丰银行大楼)、恰和大楼(今外贸局大楼)等,还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呈现世界各国建筑共存的局面。因而,北起苏州河外白渡桥,南至中山东一路金陵东路的这一片建筑群,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这些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并存的建筑。
外滩建筑具有鲜明的欧洲新古典主义和折衷主义风格,外观精致,细部优美。中山东一路沿线各建筑的底部与中部的横向分隔线基本位于同一水平线,而中部与上部的横向分隔线及顶部轮廓线则有规律地起伏,加上顶部风格多样的设计等,沿外滩形成了标志性的天际线,并在上海大厦(原百老汇大厦)、和平饭店与中国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原汇丰银行)与海关大楼形成三处轮廓线的***。
上海外滩是上海租界区也是整个上海近代城市开发的起点。1843年前,这里还是黄浦江边的一片泥滩。1844年起这一带被划为英国租界,英国人使用这块地区作为码头,不久这里开设了怡和洋行等一批英资公司和美资的旗昌洋行。1848年在这里铺筑了马路和加固了江岸。这条马路的名称(Bund)至今为止是西方国家对上海外滩的称呼。
1868年今天的黄浦公园建立(当时叫外滩公园),这是上海最老的一个公园,到1928年外滩公园只对西方人开放。19世纪末开始,上海外滩渐渐成为租界区管理机构、银行、旅馆等建造它们的体面建筑的地区。逐渐地租界初期在这里建立的比较矮小的建筑被拆毁,新的豪华大厦起立。1928年7月1日外滩公园正式对中国人开放。到1930年代今天上海外滩的天幕基本上成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多数这些建筑都被国家或城市机构使用。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上海外滩的外貌基本没有多少变化。80年代末开始在上海建立了许多新的摩天大楼,有些这些大楼直接建造在旧建筑物的后面(比如外滩大厦),与这些新建筑相比外滩的老建筑显得非常矮小,这深深地改变了外滩的相貌。过去直接在外滩江畔的码头全部被搬迁,江畔的防汛墙也获得了修复和加固。此外在建造延安东路高架公路进入中山东一路的接口处时将过去客运码头的钟楼整个地向南移动了约50米。在外滩的最北段苏州河注入黄浦江处还建造了一个人民英雄纪念塔。一些大楼后来又被出租给外资或国有的企业公司。近年内关于上海外滩建筑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引起了一些讨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上海巴洛克风格建筑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上海巴洛克风格建筑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